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端午節有感

端午節有感1

神聖的祭龍儀式

端午節有感

據舒城老一輩人說,我們這裡過去每年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賽前還舉行祭龍儀式,這也是區別其他地方龍舟賽的不同之處。祭龍儀式開始是由一個健壯魁梧的小夥子帶著隊員扛著龍舟上的龍頭,虔誠地跪拜屈原畫像,然後鳴放鞭炮,鐘鼓齊鳴,所有隊員朝著 “三閭大夫屈原之牌位”跪下,畢恭畢敬地磕個頭。再由領頭的人將龍頭扛回船上。然後起立,隊長扛著龍頭,帶領船員小跑步回到河灘邊,一齊跳入江水中,大家護著龍頭洗“端陽澡”。澡畢登舟,將龍頭重新安置在船頭,儀式才算結束。

舒城龍舟比賽的場面也是很熱烈。歷史上,舒城的龍舟賽一般前後舉行兩天,第一天是初賽,初賽獲勝才有資格參加複賽。這是一年舒城人最隆重和最熱鬧的事情。每個村子都派出最強壯的漢子參加競渡,河裡遊弋著各種顏色的龍舟,稱之為紅龍、黃龍、白龍和烏龍。每條船上都坐著二十名橈手,清一色光著膀子,脊背晒得黑黝黝,哨聲一響,龍舟齊發,四五百米的賽道在2分鐘左右即到終點。這個場面很隆重,很激動人心的。

比賽獲勝的隊伍感會受到莫全村人的尊重,他們把龍舟的勝利看成全族全村的光榮。獲勝隊員們還將享受到鄉民犒勞,他們的慶功宴———龍舟宴,有八大主菜和鄉民用本地稻穀,玉米、高粱釀製的白酒。

所以,舒城的這個祭龍儀式在解放前還有舉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淡出了舒城人的生活。在我的記憶裡,只有傳說,我一直沒有親眼見過。

舒城人端午採百草

農曆五月,古稱“毒月”,因時值盛夏,蚊蠅孽生,百蟲活躍,威脅人們健康。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多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酒在牆角等陰暗潮溼處殺滅蟲蚊,點燃艾條煙燻蚊蠅,並用艾火炙熟蒜頭食之以殺菌防感冒。舒城。六安一帶民間多用紅紙剪成“五毒”(蜈鬆、蠍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狀,貼於室內鎮惡驅邪。也有貼端午符,懸掛鍾馗畫像鎮邪的。

我的家鄉“舒城”人一直還有上山“採百草”的習俗,採集中草藥以辟邪療疾。在我的記憶裡,舒城、六安一帶,有個習俗:年輕人在新婚前,都要用“陳艾”泡水沐浴;新生兒滿月,也一定要用“陳艾”洗澡;體弱浮腫的人,也都要用“陳艾”水泡澡,用“陳艾”薰炙病體。

記得我七八歲時,就按媽媽的要求,在端午節那天,一早就挎著竹籃,拿著鐮刀,到河邊去割艾蒿,臭屁草(應該叫菖蒲)。割滿一大籃子,回來以後,就由哥哥站到凳子上,我做助手,把艾蒿、臭屁草插到門縫裡。然後留下一部分,不能曝晒,只能陰乾。當時,我們不知道是為什麼要做這些,只知道按大人意圖做。幾次問媽媽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著想這些東東,媽媽的回答都讓我有些似懂非懂。雖然不是很明白,但從媽媽的表情裡可以看出,這件事很嚴肅,也很重大。孩子們不需要懂,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家鄉還有一個喝雄黃酒的習俗。每到端午節的中午,在吃午飯時,爸爸會用一個土碗,調上雄黃酒,一家人都得喝一小口。我看那個表情,雄黃酒定是難以下嚥,但都要強忍著呡一口。女孩子不能喝雄黃酒,但媽媽也一定要在女孩的鼻尖、耳朵、額頭等部位抹上雄黃酒,並且要我們保留三天,才能洗掉。爸爸還面色凝重地把喝剩下的雄黃酒灑在牆角,房前屋後的潮溼地帶。

現在想起來,也無非是辟邪除病吧。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如今。後來我就是到了城裡生活,每年端午節即使不在門上插艾蒿、臭屁草,也都會在那天去菜市買些艾蒿回來。一些放起來涼著作“陳艾”,另一些晚上燒一大鍋艾蒿水,全家大小人必用艾蒿水沐浴,以驅寒除病。

端午吃糯米飯的習俗

舒城人為了讓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他們寄希望於做糯米飯。糯米飯做得好,就象徵著日子好。到了端午這天,我見過媽媽親手做過糯米飯。做這種飯是很有講究的。為了不煮成稀飯,做糯米飯的水應該比做米飯的水少30%。 將水和糯米配好後不要立刻開電飯煲,要等糯米嗆一下水,等吸水20分鐘均勻後再通電。對於細粒長糯米,等待10分鐘後再加電煮飯。對於粗粒短糯米,等待20分鐘小時後再開電飯煲。電飯煲跳閘後,等待10分鐘再開鍋吃糯米飯。

小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她說因為糯米比較結實,不長飯,因此加的水比做米飯要少三分之一左右。這個時候如果立刻上電做飯,可能會受水不勻,無法煮熟糯米飯。因為水比較少,在沸騰的情況下水分揮發比較快,很快就會跳閘,導致糯米飯煮不熟。有時下面糊了,上面可能還是夾生的。因此,要根據糯米粒的大小讓糯米在水中泡足夠時間,讓水在常溫下進入糯米粒內部。等這個過程完成後,再加電煮飯,就可以煮熟糯米飯。由於水比較少,糯米飯是一粒粒亮晶晶的,特別好看,很香,也很誘人,又有胃口。飯好,心情好,圖個吉利,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飯,親親熱熱熱過一個節,其樂融融,和和美美,覺得這樣的端午節才熱鬧,才完美,才算美滿。

我們重溫歷史,可以看到,祖國各地那麼多的端午傳說,端午習俗,端午文化,其核心無非就是兩方面,一方是紀念屈原,歌頌愛國精神;人們永遠地懷念屈原這是與他的高尚人格是分不開的。兩千多年以來,他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他的精神引起世代敬仰。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成就了偉大的屈原,成了端午節永久紀念的一座豐碑!

另一面,在很大程度上,人們通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寄託的是一種精神,傳遞著的是一種習俗文化。人們過這個節日,圖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共建的是和諧,傳遞的是溫馨,洋溢著的是濃濃的鄉情、親情。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親人的幸福,人們都特別注重這個習俗。彼此間也是通過一次次的交往,讓親戚更親,讓感情更濃,讓生活更美好,讓日子過得更加火紅!

端午節有感2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人五點就起床,按照習俗上山去趟露水,端午節有感作文300。一路上我用雙手捧起晶瑩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時間我覺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直到坐在教室讀書時還覺得眼睛特別亮,什麼字都能看清楚。

放學後,我撒開腿就往家裡跑。剛到門口就聞到粽子香,一進門就看見爸爸做了一桌子好菜專門等我回家吃。我洗過手來到飯桌前,先給爸爸媽媽一人解了一個粽子,撒上白糖,然後給我自己解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飯桌上,我們一家邊吃邊聊,屋子裡充滿了端午節的快樂氣氛,瀰漫著香噴噴的粽子味和濃濃的艾香。

吃完飯,媽媽給我耳朵上抹了雄黃酒,給我嘴上摸了脣膏,給我手腕上戴了紅線繩,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樣香,就讓我到學校去學習。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裡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悼屈原

——端午節有感

昨夜子規聲啼催今朝汨羅帶淚歸

《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含悲

屈原這位本欲厲治革新的詩人因小人諂害終未被重用且橫遭流放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迴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流離失所撕扯著他的心肺空懷著滿腔的報國志而無法施展他的苦悶可以想見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選擇

為紀念他因之粽子賽龍舟端午節

兩千多年瞭如今的農民免去了農業稅還糧食補帖.從農民的笑臉中似乎可以想象的詩人屈原若在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政治昌明祖國昌盛會重寫《離騷》將其詩句改為:"長欣喜以歡呼兮興民生之多光."

祖國正向富強邁進正向小康飛奔.欣逢的盛世汨羅江不再嗚咽歡快地向前奔流著……

每到端午節的詩人屈原留給的更多的歷史反思

端午節隨想

——讀《的節日》有感

"五月五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會想到端午節.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人端午節起源於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人端午節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的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在每年五月初五就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賽龍舟最有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

這深厚的文化底蘊端午節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寧波來說吧每到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掂起腳大吃一場了。

端午節有感3

昨夜子規聲啼催,今朝汨羅帶淚歸。

《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含悲。

屈原,這位本欲厲治革新的偉大詩人,因小人諂害,終未被重用,且橫遭流放,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迴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人民的流離失所,撕扯著他的心肺,空懷著滿腔的報國志而無法施展,他的苦悶可以想見,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選擇。

人民為紀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賽龍舟,有了端午節。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民,不僅免去了農業稅,還有了糧食補帖。從農民的笑臉中,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偉大的詩人屈原若在,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政治昌明,祖國昌盛,一定會重寫《離騷》將其詩句改為:長欣喜以歡呼兮,興民生之多光。

祖國正向富強邁進,人民正向小康飛奔。欣逢這樣的盛世,汨羅江不再嗚咽,歡快地向前奔流著……

每到端午節,偉大的詩人屈原,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歷史反思。

端午節有感4

大家好,我是顧銘洋,你們知道端午節要幹什麼嗎?哈,不知道了?那下面就讓我依依來介紹給你聽吧!

到了端午節兒童們就會唱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合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到了端午節,人們還會把粽子扔到淚羅江裡,因為有一個愛國詩人自殺跳淚羅江,把粽子扔下去,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人們都是要吃五黃,是哪五黃呢?是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還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你們知道了嗎?哦對了,在此我祝你們端午節過的快樂!

端午節有感5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很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範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溫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著、索取著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裡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為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裡。於是,週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著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溫熱的棕子,裡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

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著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著,高興著,美著……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

端午節有感6

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又過端午節了。

天剛亮,覺還沒有睡醒,朦朦朧朧中,手機不住地響了起來,按下接聽鍵,是遠方的親戚早早的送來節日的祝福。雖然吵醒了我的懶覺,心裡還是美滋滋的。親情嘛,總是人間最溫暖的、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誰又少得了。

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從前幾年開始,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國也規定這一天為法定的節日。對上班的人來講,無疑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搶鴨子……節目可謂是豐富多彩。為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我所生活的縣城也不例外,這一天正舉辦龍舟節。

久雨初晴的端午節令人神清氣爽,起床以後,吃了兩個頭天買的粽子,帶上妻女,一家人來到縣城的濱江路,準備觀看龍舟大賽。誰知道,濱江路兩岸早已人山人海,可熱鬧了。

記得小時候,我家住在農村,經濟條件不好,生活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總是盼望著過節。因為,只有過節才能吃上一點好的東西。後來,我努力讀書,總想脫掉“農”皮,改變祖祖輩輩以來的生活狀況。經過多年的努力,理想實現了,我考上了學校,脫離了農村,參加工作了,有了工資,經濟也比小時候好多了,小時候吃不上的東西都可以吃上了,但卻找不到小時候過節的感覺了,那份盼望和高興的勁頭沒有了;端午節的鴨子,粽子,卻再也吃不出小時候那種滋味了。

人啊,就是這樣。

端午節有感7

悼屈原

——端午節有感

昨夜子規聲啼催,今朝汨羅帶淚歸。

《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含悲。

屈原,這位本欲厲治革新的偉大詩人,因小人諂害,終未被重用,且橫遭流放,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迴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人民的流離失所,撕扯著他的心肺,空懷著滿腔的報國志而無法施展,他的苦悶可以想見,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選擇。

人民為紀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賽龍舟,有了端午節。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民,不僅免去了農業稅,還有了糧食補帖.從農民的笑臉中,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偉大的詩人屈原若在,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政治昌明,祖國昌盛,一定會重寫《離騷》將其詩句改為:"長欣喜以歡呼兮,興民生之多光."

祖國正向富強邁進,人民正向小康飛奔.欣逢這樣的盛世,汨羅江不再嗚咽,歡快地向前奔流著……

每到端午節,偉大的詩人屈原,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歷史反思。

端午節有感8

《端午的鴨蛋》記敘了作者對家鄉節日的懷念,對家鄉的端午過得和外地的不一樣的情景,從而烘托出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作者列舉了家鄉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什麼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喝雄黃酒、放黃煙子等等,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懷念之情,更加突出了作者那種流居在外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些簡單的習俗,帶給人的竟然是那麼多的童年樂趣。

單是一個小小的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純潔心靈,誰能夠從那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的美味呢?

作者是一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人,他在介紹了家鄉的地理位置和家鄉的特產鴨蛋的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對家鄉的無比熱愛,詳細地介紹家鄉鴨蛋的結構、與外地鴨蛋的對比,鴨蛋的作用,這些都表達了作者的情懷。

一個出門在外的人,只要保持一顆熱愛家鄉的純真的心,就會對家鄉傾注一腔熱血,家鄉的山水、人物、風情習俗,都會深深第烙印在自己的頭腦之情,終生難忘,成為揮之不去的、魂牽夢縈之情。

我想,我以後不管遠走哪裡,哪怕的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生我養我的家鄉;我以後不管是榮華富貴,還是一貧如洗,也不會丟棄對故鄉的依戀。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傳承家鄉的文明與和諧,沐浴家鄉的溫情,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

端午的鴨蛋,吃出你的美滋美味;端午的鴨蛋,享受你的故鄉之情!

端午節有感9

今年的端午節,我跟爺爺一起過,因為爸爸媽媽太忙,不能回來團聚。奶奶離開我們有很多年了。這些年來,爺爺和我相依為命,我們家並不富裕,可是,生活得卻有滋有味。爺爺也因為有我這麼個聽話的孫子而自豪,逢人便講。可是隻要講到我學習上的忙,他就無能為力了,還好爺爺的建議,得到了爸爸的肯定,爺爺給我找了家教老師,以彌補我學習上的缺陷。

今天爺爺早早地買來了粽子、還準備了我根本就沒有見過的東西雄黃、菖蒲、艾草等,我在一旁東說說,西問問,好像當年的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好奇。爺爺沒有因為我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有半句怨言,一邊整理這些東西,一邊跟我說話。

只見爺爺用棉花棒從雄黃酒裡蘸取少量擦拭在我額頭、手臂和腳背上,說是可以防蚊蟲叮咬的;接著又講雄黃酒倒在房屋的角落,說是可以防止和驅逐蜈蚣、昆蟲和蛇之類的害蟲入侵。

聽爺爺說起,端午節還是天氣變化的分界嶺,有古話說得好,吃過端午粽,寒衣件件送,就是說,過了端午。天氣會慢慢轉暖,不再有冷空氣空襲了,人們可以褪去身上的寒衣了。

待到吃粽子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旁,學著爺爺的樣子,把細線慢慢解開,褪去粽子的外衣後就可以看到肉色的江米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碗裡,先將早就不聽話的鼻子往前湊了湊,好歹也先讓鼻子享受下這天下無雙的美味吧。一縷縷粽子的香味隨即飄逸過來,我深深地吸了口氣,閉上眼睛,慢慢品位這沁人的香味。我完全被粽子的香味吸引注了,早已忘記了旁邊還有一位爺爺。

快吃吧,亮亮!我被爺爺的話語打斷,這才睜開雙眼,用筷子夾起美味可口的肉粽吃了起來。嘉興肉粽,飄香萬家,一點不假,我吃的就是嘉興肉粽。

端午節有感10

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傳統。在繁華的現代化城市裡,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吃粽子,散發出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在戰國時期,屈原跳入汨羅江而死。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人士,紛紛把做好的飯糰投入江中,以免江中的魚蝦傷害屈原的遺體,後來演變成端午吃粽子的習俗。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這天,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當時,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當地漁夫紛紛自發行動起來,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後來演變成了賽龍舟。

當端午這天來臨,陣陣的粽香撲鼻而來時,我們又獲得了什麼啟示呢?屈原憂國憂民,最後跳入汨羅江自殺,可現在呢?就光昏庸腐敗的官員,就出了多少,這還用多說嗎?還有,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漁夫們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局面,這不就是奉獻精神嗎?當我們被這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住的同時,也更應該學習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啊!

從堯舜禹禪位,到孔子周遊各國講學,再到玉樹大地震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無不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正當少年的我們,應當把這些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端午節有感11

我十分高興,上午我一直參加包粽子,時間過得很快。到了中午,我吃了三個粽子,爸爸吃了兩個粽子,媽媽也吃了兩個粽子。飯後,時間好像在磨磨蹭蹭得變慢了,我便無聊了,因吃得太飽了,所以,等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左右,我的'活動開始了,溜冰哦!我就去樓下溜冰了,溜來溜去估計溜了一小時左右,也玩累了,休息吧。忽然,我發現自己聞到一股粽子的清香氣味,便馬上跑到廚房裡一看,發現媽媽正在包“三角棕子”和“四角粽子”。我立即開始加入到包粽子了,突然,我想了一個好主意,於是,我拿了一袋綠豆,開開心心地包起了一個有趣的“綠豆粽子”。

一天很快就過去了,端午節拜拜了!只能明年再見了哦!

端午節有感12

悼屈原

——有感

昨夜子規聲啼催,今朝汨羅帶淚歸.

《離騷》一曲哀民生,誰人誦之不含悲.

屈原,這位本欲厲治革新的偉大詩人,因小人諂害,終未被重用,且橫遭流放,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迴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人民的流離失所,撕扯著他的心肺,空懷著滿腔的報國志而無法施展,他的苦悶可以想見,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選擇.

人民為紀念他,因之有了粽子,有了賽龍舟,有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民,不僅免去了農業稅,還有了糧食補帖.從農民的笑臉中,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偉大的詩人屈原若在,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政治昌明,祖國昌盛,一定會重寫《離騷》將其詩句改為:"長欣喜以歡呼兮,興民生之多光."

祖國正向富強邁進,人民正向小康飛奔.欣逢這樣的盛世,汨羅江不再嗚咽,歡快地向前奔流著……

每到端午節,偉大的詩人屈原,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

端午節有感13

咚咚咚!咚咚咚!端午節敲起了世界的門鈴。

大街上,小巷裡,人人都在向對方祝賀:過節啦!端午節快樂!一走進家門,一陣陣粽香撲面而來,讓人不禁流下了口水……

隨著歡快的腳步,伴著歡快的笑聲,一大清早,河岸邊就擠得人山人海了!人們都等著龍舟向塘河聚集而來,一爭高低。噹噹噹,噹噹噹!一隻大龍舟伴著敲鼓聲來了!“哇!這個龍舟真是光彩奪目呀!看得我眼花繚亂。”我讚歎道。龍舟有好幾層,上面還有許多人在作畫·織布·看書·練舞……讓我影響深刻的是一個跳舞的人,隨著旋律,她飄逸在空中時像一個仙女,在空中自由翱翔。龍舟上還有許多臺階,在遠處看上去像一座"水上別墅”。

看完龍舟後,我又可以品嚐美味的粽子了。粽子的餡可真是千変萬化呀!有蛋黃的、豬肉的、蜜棗的、栗子的……每一種我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津津有味地一連吃了好幾個呢!

端午節可以看到精彩的賽龍舟比賽,還可以品嚐到又香又粘的粽子,真希望下一個端午節快點到來啊!

端午節有感14

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之中,在這一天中,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 但就是這麼一個有著濃重傳統氣息的中國節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為了犧牲品。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日本、韓國等,就開始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進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國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們的動畫與連續劇,通過電視來腐化新一代的國人的心身與精神,在這種情況小小的韓國已不滿足這種侵略的效果與速度了,於是在韓國與中國就誰是所有端午節的資格發生了爭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端午節的原產地中國竟沒有拿到是本國的非物質遺產的資格。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粽子葉,準備開始包粽子。我從來沒包過粽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粽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著媽媽做,把粽子葉疊成一個漏斗。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裡面放一兩顆小紅棗。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緊時,裡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粽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齊地擺在鍋裡,把鍋簾壓在粽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著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著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裡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粽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端午節有感1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為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TAG標籤:端午節 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