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元宵節為什麼要舞龍燈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裡,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洩著歡快的情緒。

元宵節為什麼要舞龍燈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裡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衝,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元宵節的發展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舞龍燈的傳說

相傳很古的時候,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有一年,天下突然災難降臨,在很多的城內,洪水氾濫,淹沒了不少民房,溺死了許多百姓;在城外呢,卻發生了從來沒有過的乾旱,田地開裂,陽春冒煙,弄得人們。真是活不下去了。有一條居住在一座大山裡的青龍,心地非常善良。它看到天地間這樣的慘景,很可憐受苦受難的人們。它決定去上界打聽個究竟。

一天,狂風呼呼,大雨嘩嘩,青龍騰雲駕霧去到上界。它揚身一變,變做個閻王模樣,假裝說有事要找玉帝便順利地。通過南天門。就這樣,青龍喬裝打扮,巧妙地撞過了一關又一關,在上界仔細打聽四處查訪,終於弄清了民間發生水災和旱災的原因:原來西天王母娘娘邀請玉帝赴宴;王帝很喜歡喝酒,連連喝了許多碗又香又可口的瓊漿,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轉。宴會後,玉帝回宮中辦事,照樣頭昏眼花,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來應該是城內下三分雨,城外降五分雨。玉帝卻弄成了城內降五分雨,城外降三分雨。城內降雨五分,雨水太多;城外降雨三分,雨水太少。這樣,就弄得城內洪水濤濤,城外天干地裂了。青龍得知這個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宮裡,改了雨簿:改成城內降雨三分城外降雨五分,這樣,世上又才慢慢地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察覺自己點錯了雨簿,本想改正,又生怕眾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說話不算數,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突然發現了自己的雨簿被改動了,不由心中大怒:是誰膽大妄為,竟敢違揹我的旨意,隨便改動雨簿?於是他便指令天兵天將到處追查,同時又派人下凡問去查訪。後來查出是青龍乾的事,玉帝就指派他身邊的丞相下凡來懲治青龍。

丞相奉玉帝差遣來到凡間,找到了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天上玉帝派來的使者,不敢輕慢,立即擺出山珍海味款待丞相。飯後,皇帝和丞相在花園裡下。不一會兒,只見丞相低著頭,打起鼾來。皇帝不敢驚動他,只好站在一旁伺候。又過了一會兒,丞相臉上豆大的汗珠一顆一顆地往下滴。皇帝有些奇怪:這時節是正月間天氣還有些寒涼,怎麼丞相坐著竟汗流滿面呢?於是叫宮娥拿出扇子來給丞相扇涼。扇了一會兒,丞相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醒過來了,丞相感激他說:“謝謝你幫了我的大忙。”

“謝謝我?我幫了你什麼大忙?”皇帝感到莫名其妙。

“嗯,你幫助我殺了青龍。”

“什麼?我幫助你殺了青龍?”皇帝更是吃了一驚。

“是的。”

丞相這時才給皇帝解開了謎底。原來,丞相虛留了一個形體在花園裡坐著,實體卻去與青龍交戰去了。丞相武藝雖然高強,但青龍也是修煉過的,雙方正在鬥得非常緊張激烈、勝負難分的時候,皇帝的宮娥扇了陣風。就是這兒陣風襲擊著戰場,給丞相大大地助了威。頓時,精神大振,力氣倍增,廝殺了一陣,青龍抵敵不過,躲閃不開就被丞相斬殺。青龍被丞相斬殺以後,變作一隻神鳥,整天在玉帝殿外啼叫,向玉帝喊冤。玉帝天天聽著,心中感到非常慚愧,自己寫錯了雨簿反而殺了青龍,覺得過意不去,便下書到人間要皇帝向老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造福的青龍。於是,每年正月,老百姓就用竹蔑紮成青龍,用紙、綢糊上,照著青龍的模樣,用彩筆描畫把紙龍繪得活靈活現,十分威武雄壯。到了正月十五(青龍被殺的日子),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敲鑼打鼓,扛著青龍遊街串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歡欣鼓舞,以表示老百姓對青龍的感激和懷念。從此,每到正月間,就要耍龍,這個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1、元宵節舞獅子,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2、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著陽能的生髮。

3、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4、元宵節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5、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6、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

7、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被攪熱。

TAG標籤:元宵節 要舞 龍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