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1

春節吃餃子來歷是什麼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

1、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2、民間傳說,這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非常難受,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製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藥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熬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嬌耳”很管用,人們吃下它後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藥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於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

春節必吃的10種食物

1、餃子

俗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從出現到至今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有著非常好的寓意“更歲交子,團圓福祿 ”,過年時大家包餃子喜歡在裡面放一枚硬幣,作為一個彩頭,寓意來年也能吉祥如意。

2、年糕

年糕是用糯米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點,是我國傳統的食物之一,早先的 傳說 是為了防止怪獸“年”飢餓吞食小孩而做成的,而現在春節食用年糕的寓意為“年年高”,祈願小孩的身體能一年比一年高,健康快樂的成長。

3、湯圓

湯圓也是我國漢族傳統的食物之一,湯圓諧音“團圓”,吃湯圓就是慶祝一家人開開心心、團團圓圓,有一句俗話叫“北滾元宵、南包湯圓”,南方稱“湯圓”而北方叫做“元宵”,北方人喜歡 元宵節 吃“元宵”,而南方人大多春節吃“湯圓”。

4、糰子

糰子是長江一片流域的人們過年必吃的食物之一,是用糯米研製而成的糯米粉包制而成,內里加入一些肉或者榨菜等餡料,包圓蒸熟即可食用,糰子有著非常好的寓意,吃了一家就團團圓圓,闔家歡樂。

5、魚

過年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魚這道菜,不管是做湯還是紅燒都是一絕,不僅僅是魚的味道鮮美,還有它特別的寓意,魚的寓意來自“年年有餘”,希望人們每年都有多餘的財富和糧食,是一個非常好的彩頭。

6、豬肉

餐桌上的豬肉葷菜類那可是年夜飯的重頭戲,大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一家老小齊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慰藉辛苦了一年的自己,而桌上的葷菜越多就代表了明年日子會過得越來越紅火,也是添了一個小彩頭。

7、雞

春節吃雞也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兆頭,雞通“吉”字,寓意吃了雞,來年能大吉大利、飛黃騰達,而爪通“抓”,寓意吃雞爪的'人明年能夠賺到更多的錢,而吃雞骨頭有著“出人頭地”的含義,所以春節的餐桌上一定會有雞這道菜。

8、瓜子花生

瓜子花生是我們在春節期間內最常見的小零嘴,幾乎每個人的茶几上都會有這兩樣零食,瓜子在古代象徵著“銀子”,抓瓜子寓意為抓銀子,來年財運亨通,而花生諧音“好事會發生”還有“多子多孫”的含義,也是非常好的彩頭。

9、橘子

橘子也叫桔子,寓意吉祥如意,因為圓圓黃黃的外形,又有團團圓圓、金銀財寶的寓意,都是非常好的彩頭,而且橘子口感酸酸甜甜,非常適合我們在吃了肉類偏多的年夜飯之後去解解膩。

10、糖果

過年期間少不了要備各式各樣的糖果,當有親朋好友來時,拿出甜甜的糖果,不僅僅是因為小孩愛吃,糖的口感是甜甜的,而提到甜想到的都是美好的,它也有著一個好彩頭,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除夕的禁忌

1、除夕的禁忌有不能說“不要”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2、除夕的禁忌有忌諱有人來串門

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除夕的禁忌有不能大聲喧譁

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2

除夕的風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各地食物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線,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食俗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裡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米糰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七年級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七年級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七年級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麵條和燉肉,八年級才吃餃子。

TAG標籤:風俗習慣 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