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教育考試/列表

黃土高原教學反思範文

  黃土高原教學反思範文一

黃土高原教學反思範文

“黃土高原地區”一節內容與上學期學過的地形、氣候、河流等內容有聯絡,還與本學期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一章內容密切相關。這節課我把它分成兩大部分: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和黃土高原的特徵。

在教學活動中,我非常贊同一點:要想上一節好課,備課是關鍵,特別是備學生。這也是我師傅經常教導我注意的環節。所以,我在備課期間問了幾個學生對黃土高原的認識程度,發現學生了解的並不多。於是,我在匯入新課時使用了一個黃土高原的視訊,希望使學生能從中直觀的瞭解黃土高原,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層面接受新知識。第一次使用該視訊時,由於我沒有後續跟進的問題,效果並不明顯。而後幾次上課時適當地加了配合該視訊的問題,這樣使得這個匯入既生動又貼切,順利進入新課。

黃土高原地區是這學期教材設計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地形區。因此,我從黃土高原的位置和範圍來開始教學。並且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找圖,定範圍。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也樂於接受這種學習方式,課堂氣氛融洽,學生的找圖和讀圖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養。

黃土高原的特徵,我分成黃土廣佈、土層深厚和水土流失、溝壑縱橫兩塊內容進行敬愛教學。在講述完黃土廣佈、土層深厚時,順水推舟我繼續提問:“這麼厚的黃土是從哪裡來的?”從而引出“風成說”,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風成說”,我用了一幅動畫,但因速度較快,學生無法觀察清楚,效果不明顯。後改用圖片效果就在顯著多了。

“你印象中的黃土高原是什麼樣子?” 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後,會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和想像力,同時也作為一個話題引出了黃土高原的地貌。繼而由地貌匯出千溝萬壑、水土流失的特徵。順理成章地呈現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及其原因。

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的教學,我搜集了較多材料,使用了一副圖片,通過三種情況分析同等降水量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況。不過,當時上課沒有讓學生自己表達看法,有些可惜。後面幾次我讓學生根據這幅圖分析對比水土流失情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觀察中探究,在觀察中總結,在觀察中培養興趣,鍛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同時,我又提出了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黃土高原上森林茂密,流水對黃土層的侵蝕作用是強還是弱?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上的溝壑是由流水侵蝕出來的,同時也認識到要改變黃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須植樹種草。

在應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中,除了要實行計劃生育,忽略了強調還要提高人口的素質,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所以,在日後的課堂上我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恰當的引導。在教學定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他們學習的樂趣。學生的潛在能力的高低,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引導與開發。處於基礎教育戰線的老師們,讓我們走出學科本位主義的渦漩,讓學生多一些自由學習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課改實踐的摸索中,勇敢地邁出你每一次教法嘗試的第一步,走過去,前面是個天,相信我們一定會迎來素質教育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黃土高原教學反思範文二

本節課為國小社會第五冊內容,《大綱》中提出“國小社會加強學生學習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絡,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學會綜合地理解和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為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營造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

社會課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著豐富的學生自主的社會實踐活動。打破以前教學的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式,使社會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多起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資訊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便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啟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 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體驗中發展創造力。

本節課我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設創新情境和鍛鍊機會,然後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研究,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素質得到鍛鍊與提高。黃土高原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學生沒有去過,黃土高原什麼樣?黃土高原今天為什麼是這個面貌?今後我們應該怎樣做?這些問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講是很難想象,很難理解的。第一次上課是,我只是憑藉了書中的插圖向學生作了介紹,結果使得很多同學沒有理解。有的孩子問:“為什麼植被遭到了破壞,其後就變得乾旱了,土地沙化了呢?”。我知道這節課我沒有成功,這個最根本原因我沒有幫助孩子弄清原因。怎樣才能清晰,易於理解而且又最具說服力呢?我在第二次步入課堂時,給同學們做了試驗:從操場上取來一小塊草皮,再找來一塊沒長草的泥巴,然後用清水衝,讓學生看,長草的泥巴用水沖刷後水較清,說明帶走的泥沙少;沒長草的泥巴用水沖刷後,水很混濁,說明帶走的泥土多。這時有個學生說,我明白了黃河水為什麼含沙量這麼大,因為它流過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很少,同時也認識到要改變黃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須植樹種草。這樣創設情景讓學生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植樹造林的好處,這樣做要比傳統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三、 教學中適當地留有“空白”。

留“空白”就是有些內容教師不要講,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猜測和創造。這節課通過用假設創造空白,使課堂教學得以昇華,提高了教學效果。假如你長大了,讓你去建設黃土高原,你會怎樣做?假如黃土高原經過改造治理,面貌改變了,你還會做什麼?,這樣創造出一些空白來讓學生任意去猜想、推測,並發表自己觀點,學生學習熱情高漲,長大報效祖國的理想也就油然而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