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教育考試/列表

2015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選)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本文講述的是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

2015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選)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_【1】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短文,也是我們學生在國小階段首次接觸的文言文。在備課時,我有一個想法假如我能精心設計這堂課,激發學生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那麼這將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反之,學生也可能會因為這“初次見面”的不愉快,而在心理上本能地牴觸和文言文“再見面”。

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讀,在讀中學,讀中感,讀中悟。

一讀——讀通

在教學中,我不但認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從學生出發,為孩子引導、解惑。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通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放手讓孩子自己讀文,在學生充分朗讀之後,請同學朗讀,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首先是讀音的問題,“為設果” “應聲答曰”,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在問中究竟該怎麼讀,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的理解,根據語境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然後是朗讀的停頓,“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對於這些在朗讀中不易掌握的停頓,我先讓同學朗讀比較,並給孩子進行示範朗讀,讓他們發現異同,然後自己發現。特別是“家禽”“家/禽”,因為古文中的家禽和現代意義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學生對此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所以不能理解,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二讀——發現

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孩子再讀課文,引導孩子發現文言文與現代文在表述上的不同。孩子能用白話文翻譯文言文,對文章能夠整體把握。

三讀——品味

文章中楊氏子的語言非常巧妙,楊氏之子的回答則抓住了楊家小兒的反應敏捷,迅速聽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義,並馬上聯想到孔君平的姓與孔雀一樣,於是用孔雀來回答,但有沒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著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

在學完課文後,我創設了一個練習情景,用“張”“李”“劉”等姓氏來替換孔,如,張君平說:“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積極,對答如流,課堂氣氛很活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

另外,我還拓展了《世說新語》中的《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作補充材料。有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字的妙處,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能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魅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驚喜,同時也充分說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積極地學習探索。

3、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自己感覺牽引還是過多,對學生放得還不夠開,在教學中還總是在“告訴”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但是看見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我也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_【2】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說,這篇文章的教學對國小文言文教學,乃至於對中學文言文教學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據調查,目前在初、高中,學生普遍感覺文言文學習困難。我想,這除了跟文言文難度的確加大有關之外,應該也與國小初次接觸文言文時教師的教法有一定關係。

所以,在教授這節課時,我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開始為原則,以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為目的,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努力營造一個快樂簡單的學習氛圍。這種教學理念貫穿在從課前談話到課後拓展的每一個環節中:課前談話時我從學生積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導學生通過交流上單元《日積月累》剛學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經意間走近文字,讓他們感覺古文並不遙遠、陌生。在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文的時候,我沒有把讀懂當作最重要或者唯一的環節貫穿到底,而是分為“一讀(讀正確)──二讀(讀明白)──三讀(品味語言)──四讀(讀出味道)──五讀(學習運用)”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這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使教學始終處於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中容易出現思維疲勞,時刻感受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教學手段方面,我採用自主思考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尤其是教師講解,在學習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篇文言文,學生是零起步,講解是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很好手段。講解在這幾處體現得尤為明顯:學生不知道“孔指以示兒曰”一句話如何讀正確的時候,我直接教他們讀;學生提出了“怎麼不叫他的媽媽來迎接,而叫個小孩子出來呢”的問題時,我沒有走自主體驗的過場,直接講解裡面蘊含的文化淵源——在我國古代,重男輕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兒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來招待客人。母親呢?只能呆在後堂,只有丈夫、孩子請她出來見客人的時候她才能出來;“反譯”環節,在學生翻譯不到位時,我更是直接告訴學生:如,“禽”在古文中是表示“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