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方案/列表

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國小科學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從筆者近年來所接觸到的國小科學課堂教學中發現,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死板,不善於激發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缺乏有效引導和啟發學生探討與思考科學問題的教學能力,使學生普遍存在對這門學科學習興趣低下,教學效率不高。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總結了自己平常教學中的幾項策略。

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好奇,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產生問題,由問題產生好奇心,使其興致盎然地進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狀態,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我們以三年級科學《動物的食物》一課為例,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電腦課件顯示出動物園裡又來了一批小動物,小兔子,大灰狼……等,這些動物新朋友來了,可是飼養員卻發愁了,因為他不知道該給這些動物吃什麼?同學們,你們能幫飼養員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情景一出現,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本課主題,歸納出了動物食譜的特點:肉食性,植食性,雜食性,進而根據食性對動物進行分類: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課進行的很順利,老師只是稍加點撥,學生就帶著學習動力主動地進入學習的主體活動當中。另外,一些妙趣橫生的遊戲,引人入勝的故事,設有懸念的實驗等都可以作為創設情景的方法,所以,好的情景引入,不止是一個教學的開始,更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操作實驗,讓學生探究,保持學習興趣。

科學課學習的中心環節就是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驗證假設,這時候教師應開篇明宗,指明本節課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據所給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關事物的性質與規律。在這裡,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獲取自主探索的空間,使他們體驗親歷科學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支配材料,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爭論,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其思維的廣度。比如,一位教師在講《大氣壓力》一課時,在講完了大氣是有壓力的,並且來自四面八方,讓學生明瞭這兩個知識點後,教師設計了這一個實驗:在講桌上放了一盆水,讓一個學生用吸管來吸水喝。隨即教師提出問題“用吸管吸水是什麼原理?”有的學生說是靠自己的力量吸出來的,有的學生說是大氣壓力的作用,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候教師並沒有揭曉答案,而是在吸管上紮了幾個孔,再讓學生來吸,結果吸不上來了。此刻,這個實驗的結論便自然得出:是大氣壓力將水壓入吸管,水才被吸入口中。再比如教五年級《聲音的產生》時,教師先說明實驗材料,實驗目的,讓學生帶著這樣兩個問題: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些材料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教師先演示尺子的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的振動方式,然後把學生分組,讓學生動手實驗,逐步讓學生做皮筋、鋼絲髮聲的實驗,學生實驗熱情高漲,教師引導步步深入,最後由學生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由此可見,科學探究可以把科學知識的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訓練和良好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結合起來,起到了長久保持學生興趣的作用。

三、各種方式,讓學生思考,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課的獨特性和國小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科學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不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是不會主動去關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教師不能用單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綜合應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探究本能,激發其學習興趣。

比如在上《大氣汙染》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走出課堂,分別收集不同汙染區域的資料,以及大氣汙染前後的一系列變化,讓他們身臨其境去觀察、感受,尋根求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的事實,深刻理解人類要減少大氣汙染的重要性。走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的活動,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收到了單一的老師講解學生機械記憶所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同時,針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具體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將枯燥的科學常識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出示實物、演示實驗以及用掛圖、多媒體計算機展示研究的動態、靜態影象和聲音,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多種感官參與,培養其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驗證總結,讓學生應用,延伸學生興趣。

總結新課,應用新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準確理解新知識,並形成較多層次認識的重要過程,更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認識在總結出各種現象的本質特性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觀察和動手實驗,來驗證結論是否正確,進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並能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小製作,使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應用。

比如,教學《磁鐵性質》一課時,教師總結出了“同極相互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性質後,引導學生做了這樣的實驗,加以驗證:將兩塊標有磁性的環形磁鐵同時接觸,豎套在橡膠棒上,用手向下按,結果上面的磁鐵像變魔術般高高彈起,並上下顫動;再將一塊磁鐵變換一下磁極,相互接觸,兩塊磁鐵“啪”的一聲,吸引到一起,從而使學生對結論確信不疑。課後,及時給學生布置了實驗作業:用兩塊磁鐵進行小製作比賽。幾天後,學生利用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製作了好多作品,使課堂中學到得知識進一步得到延伸。

總之,國小科學課教師只要成功的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的特點,去正確引導,遵循科學課的教學規律,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篇2]

國小科學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如能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就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並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就能獲得較大的成功。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怎樣使學生愛上科學課呢?怎樣來激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呢?首先要引起他們對知識強烈的渴求感。根據國小生愛新鮮、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我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儘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新知識的效果。比如本節課匯入,我用棉花蘸水在黑板上寫幾個大字(我愛科學),字很快就消失了。學生輕鬆直觀地認識了蒸發這一現象,又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涉及科學,讓學生感知,生活離不開科學,科學來源於生活,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操作實驗,讓學生探究,保持學習興趣。

科學課學習的中心環節就是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驗證假設,這時候教師應開篇明宗,指明本節課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據所給的材料自行探索,揭示相關事物的性質與規律。在這裡,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獲取自主探索的空間,使他們體驗親歷科學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支配材料,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爭論,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其思維的廣度。

三、各種方式,讓學生思考,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課的獨特性和國小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科學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不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是不會主動去關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教師不能用單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綜合應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對科學世界的探究本能,激發其學習興趣。

四、驗證總結,讓學生應用,延伸學生興趣。

總結新課,應用新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準確理解新知識,並形成較多層次認識的重要過程,更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認識在總結出各種現象的本質特性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觀察和動手實驗,來驗證結論是否正確,進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並能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小製作,使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