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方案/列表

如何培養青少年的自控力

真正關於自我控制的實證研究開始於 20 世紀60 年代,其中認知—行為主義的研究尤為引人注意,Rotter(1966)認為個體心理控制源的期望決定了他對特定行為後果的態度[3],控制點分為兩大型別:內控制點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和外控制點 (external locusof control),內控制點的人將個人行為後果歸因於自己,他們會從成敗中吸取教訓,成長自己。外控制點的人將個人行為後果歸因與外部原因,成功了也不會特別自豪,失敗了就會怨天尤人,這種人自控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一旦外力撤銷,就會失去自控。Seligman (1975)通過動物實驗提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概念,習得性無助在人類身上表現為如果一個人長期體驗到失敗,就會產生一種無能為力或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其實是自控失敗的一種表現。Mischel (1972)通過實驗提出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概念。還用冷/熱系統結構框架(Hot/Cool-System Framework) 來說明策略性注意調配(Strategic Attention Deployment)對自我延遲滿足的作用機制。注意調配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控制的策略。Bandura (1977)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對自己能力和控制的主觀評價[4]。一般認為,高自我效能的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達到特定目標,因而會通過自我控 制,採取各種策略達到目標。低自我效能的人認為自己不能達到目標,可能會放棄自控。習得無助其實是低自我效能的極端表現。

如何培養青少年的自控力

學習自控的涵義

不同學者對自我控制的定義不同,主要有:(1) 在意圖的方向上產生影響的能力 (Rodin, 1986);(2)目標受阻時,個體抑制其行為或改變其行為發生可能性的能力(Harter,1983); (3)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行為和生理過程施加影響、調節和控制(Blankstein 和Polivy,1982);(4)不僅指服從權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為標準,而且指根據自我選擇的信念和目標行事(Savage 1991);(5)遵從、延遲或在缺少外部監督時,個體按照社會期待

行為的能力(Kodd.1982 );(6)個體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引發或制止特定的行為,包括五個方面: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緩滿足、制定和完成計劃、採取適應於社會情境的行為(Kopp.1982 );

(7)以自我為主體,根據情境需要和主體意圖來制定某種標準或規範,並以此為評估依據,對行為作出執行、停止、放棄或堅持[2]。

張靈聰[5] (2003)最早對學習自控力下了定義,他認為學習自控力是學生按照社會要求和自身觀念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調整的能力,它表現在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兩個方面。張葉雲[6](2017)對此定義做了修補,認為學習自控力是個體為實現自身學業上的發展目標,以自我為主體,以個人身心和行為、外在環境和事件為物件,以社會要求和自身觀念為標準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調整的能力。 以上概念雖然表達不同,但涵義相同,都包含了三個要素:(1)一定目標和準則;(2)抑制優勢反應,如衝動、誘-惑;促進劣勢反應,如堅持;(3)實施的主體是人。

本研究認為學習自控力是學生為實現學業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按照社會要求和一定的內在標準對外部環境,自己的情感,慾望、行為等加以控制的能力。 學習自控的影響因素

2.4.1 生理因素

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神經系統的發育直接影響著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發 展,隨著大腦皮質的迅速發展,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和調節控制自身行為的生理前提,另外大腦的成熟為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從而在認知系統上加強自我控制提供了重要保證。中學生的大腦抑制機能和其他腦區分化已經基本達到成人的水平,這為他們提高自控力提供很好的'生理基礎。

2.4.2 父母教養方式

研究表明,在以嚴厲、專斷、限制或接受模式的家庭教養模式下,兒童一般自控能力較強。但嚴厲控制下的兒童有情緒壓抑、盲目服從、退縮和攻擊性行為,反-社-會行為等過度自控或失控的特徵。另外研究發現,適應性的、敏感的撫養方式,早期富於反應性的撫養方式、父母要求高的教養方式與兒童有較好的自我控制顯著相關。而過度保護及忽視或放任控制的教養方式、父母要求低的教養方式的兒童有消極的自我控制特徵。但近期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國中以後的自控力影響逐漸減弱。

2.4.3 言語指導

自我言語是重要的自我調節手段之一,它可以幫助兒童監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兒童從接受外部的言語指導及誘因,逐漸發展到根據自身要求和內部誘因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從不自覺的行為漸漸發展起來自覺的行為。到了中學階段,他們已經能夠脫離外部言語指導,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言語指導對中學生的自控力沒有太大的影響。

2.4.4 人格因素

隨著自我意識的提升,影響學習自控力的外部因素和客觀因素如父母教養、言語指導、生理成熟、外界環境的干擾等逐漸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個體的人格因素。通過對中學生學習自控力或自我控制的調查,人們發現自我效能感、歸因風格、成就動機、

如何培養青少年的自控力 [篇2]

1、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只有具備了規則意識,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長可以現在生活常規方面著手,制定規則如按時起床、睡覺,不挑食等。家長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孩子就會逐步約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規,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孩子訂立一些規矩並堅決執行。如帶孩子逛商場前,給孩子明確說不能亂買東西。儘管如此,孩子可能還會亂要,這時家長就要果斷拒絕。孩子經過一次次失敗的體驗,自然不會胡亂要了。

2、通過遊戲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遊戲中常常蘊含著規則,孩子通過這種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媽媽可以和孩子玩“木頭人”的遊戲,孩子通過扮演“木頭人”,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進而產生自我控制的意識。

3、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

爸爸媽媽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如帶孩子外出,遇到堵車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消磨時光,避免把焦躁情緒傳染給孩子,讓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深呼吸並說:“我要冷靜,不能發火。”這些言行都會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4、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

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你發現孩子道德品質方面是否發生了偏差?好的行為習慣是否有待於進一步養成?也只有與孩子經常性的溝通,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從心底裡感覺幸福,促成好的習慣的養成。

5、循序漸進,及時表揚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媽媽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內心世界,與孩子之間建起了絕對的信任,以便於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強了父母的教育影響,對於孩子的不良表現,要給予耐心的說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訓斥、壓制。再有,對於孩子表現良好的自控行為,要給與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6、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

頑強的毅力是一個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證,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比如,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戶外拓展訓練”等活動,訓練孩子堅強的意志。平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而要理智的去愛孩子。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以後順利學習和生活的必要素質,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已經成為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

TAG標籤:自控力 培養 青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