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措施/列表

學生宿舍火災隱患及其預防措施

學生宿舍是學生休息、生活、學習的綜合場所,學生一天中至少1/2的時間在這裡度過。一旦發生火災,特別是在夜間,將對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學生宿舍是學校防火工作的重點部位。

學生宿舍火災隱患及其預防措施

但是,近幾年來,學生宿舍屢有起火事件發生,有的還釀成火災甚至特大火災。例如2003年2月19日晨,武漢大學資訊學部校區學生宿舍第四幢發生火災,使三層樓(28間)房屋被燒燬,過火面積達450平方米。2003年11月24日,俄羅斯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留學生宿舍發生火災,中國留學生死亡11人,傷38人,在國際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017年11月14日上午6點10分,上海商學院中山西路校區宿舍發生大火,4個女生慌不擇路從六樓跳下當場身亡。據公安部消防局統計,2017年全國各類學校發生火災700餘起,因此,做好學生宿舍火災隱患預防與自救,預防火災發生、避免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已成為維護學校穩定的不容忽視的大事。

為防止火災的發生,首先必須瞭解校舍的建築構造、耐火等級及學生宿舍起火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導致起火的因素,採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進行預防。

一、校舍的建築防火要求

1.學校不應與易燃易爆生產、儲存、裝卸場所相鄰佈置,防火間距應符合消防技術規範的規定。

2.消防車通道、各類建築之間的防火間距應符合《建築設計防火規範》、《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的有關規定。

3.建築高度24米以上校舍建築的耐火等級不應低於二級;24米及以下校舍建築的耐火等級不應低於二級,確有困難時,可採用三級,但樓層高度不應超過二層。校舍建築材料嚴禁採用以可燃易燃材料作為保溫芯材的金屬夾芯複合板材。

4.食堂操作間、可燃氣體液體儲存間、鍋爐房、配電室等火災危險性較大的部位應與其他部位採用耐火極限不低於2小時的防火隔牆進行分隔,開口部位應採用耐火極限不低於

1.2小時的防火門窗,且不應貼鄰人員密集場所。

二、學生宿舍的起火原因

學生宿舍內人員密集,存放大量的可燃物質,如紙和書,蚊帳、窗簾和牆飾,書桌以及衣服等。在點火源的作用下,極易發生火災並迅速蔓延,因而,我們應瞭解學生宿舍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

1.私接亂接電源,違規使用電器

為了使學生休息好,學校在宿舍用電方面有嚴格規定,但有的學生為了自己方便,從室內燈頭處私接電源,將電線放在床底下的墊子上,一旦電線老化裸露極易發生短路。

少數學生違反宿舍防火安全管理規定,私自使用劣質電器和大功率電器(包括充電器、熱得快、電吹風、直板夾等),使電線超負荷,造成短路,引起火災事故。

2.用酒精爐做飯

有些學生圖方便,在宿舍內使用酒精爐做飯,若處理不當,極易發生火災事故。

3.點蠟燭看書

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晚上在宿舍點蠟燭“加夜班”,或是看小說,如不小心碰倒蠟燭,或是睡著了而蠟燭未熄,結果蠟燭燒到底,點燃了室內的書籍、床板等可燃物品,引起火災。

4.躺在床上吸菸或亂扔菸頭

男同學中抽菸的為數不少,有的煙抽完後不掐滅菸頭,隨手扔掉,少數學生躺在床上吸菸,菸頭一旦掉在床上,極易發生火災事故。

5.焚燒雜物

在宿舍或走廊內焚燒雜物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人離開而火未熄,或是火太大無法控制,極易引起火災。

三、學生宿舍防火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規定: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堅持專門機關與群眾相結合的原則,實行防火安全責任制。因此,學校消防安全必須走預防為主、群防群治的路子,學生宿舍防火安全必須明確責任、建立組織,提高全體師生的法制觀念和防範意識,防患於未然。

根據學生宿舍範圍廣、人數多的特點,學校應從管理職能部門、學生的安全教育、輔導員、學生會值周組、消防設施的配置、安全出口管理這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齊心協力做好學生宿舍的防火工作。

1.管理職能部門的責任

職能部門(包括保衛處、學生處、舍務處等)應建立防火檔案,確定消防安全重點部位,設定防火標誌,實行每日防火巡查,並建立巡查記錄。

職能部門應經常對學生宿舍進行檢查督促,查詢並整改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

職能部門在消防安全方面還應加強對學生的紀律約束。不僅要對造成火災、火情的學生進行紀律處分,對多次被查出違章用電、點蠟燭、抽菸並屢教不改的學生也應予以紀律處分。

2.增強學生安全防範意識:

預防火災隱患,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規範。增強學生安全防範意識,杜絕不安全行為是預防火災隱患的根本性工作。因此,學校應把防火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職能部門應經常對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如舉行消防安全知識講座,開展消防警示教育等,使學生懂得宿舍火災隱患的危險性,明白火災的嚴重性和防火的重要性,從思想上真正築起安全防線。

《學生宿舍火災隱患及其預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