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報告/列表

農村汙水處理調研報告

一、XXX美好鄉村汙水處理設施現狀

農村汙水處理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鎮大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後建設成兩處美好鄉村,分別為2017年省級美好鄉村和XXX村和2017年省級美好鄉村XXX中心村。

為改善美好鄉村生活生產條件,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在XXX村建設中,我鎮投資700餘萬元,新建汙水處理能力2200噸/日汙水處理站一座,選用A2/O法處理工藝,並配套汙水管網建設工程,專案佔地面積2740平方米,位於我鎮XXX村境內。在XXX中心村投資70餘萬元,新建汙水處理能力200噸/日汙水處理站一座,該工程目前正在建設中。

二、XXX美好鄉村汙水處理存在的問題

1、汙水設施改造標準過低,明汙轉為暗汙。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廁,部分農戶家中也有了簡易的汙水處理設施,但由於目前大部分沒有汙水集中處理設施,改建後的設施真正達到無害化標準者甚少。所謂的“三格式”,實際為直排式。生活汙水絕大部分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後任意滲入地下,少部分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後任意滲入地下,嚴重汙染河水和井水,從明汙轉為暗汙,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汙池。

2、少數鋪設汙水管道的農村,一般採用雨汙合流的排水體制,汙水由明渠或明溝形式任意排放,而且溝渠的排水斷面普遍偏小,常被垃圾堵塞,街巷汙水漫流,嚴重影響周圍環境。隨著我鎮農村居住人口不斷增加,生活汙水產生量呈快速增長趨勢,這已給我鎮的地表水環境質量帶來嚴重的

危害。“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發黑致癌,新千年代薰臭無奈!”這是老百姓對河道水塘水質變化的感官評價,也是河道水塘水質逐年惡化的見證。水體的汙染,使流域水環境的保護雪上加霜,並直接或間接地嚴重威脅著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與健康。

3、佈局不夠合理,水資源浪費嚴重。目前,在農村由於水資源相對豐富,節約用水的意識相對不強。而且農村生活汙水的處理,注重形式、應付檢查者居多,治標不治本。各行政村缺乏系統整體的、科學合理的規劃佈局,設施不到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沖洗廁所座便器的水都是自來水,然排出去的水卻是汙水。特別在一些地區,由於屬於砂石土壤,極易汙染地下水或下游的河道水。生活汙水原本就是最穩定的水資源和最好的有機肥源,當用水和需水量增加時,汙水的產生量和可再利用量的潛力也更大。中國有句俗語“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今,卻把這些供應最穩定的寶貴的“肥水”當作“廢水”排向了河海,成了水汙染的主要汙染源之一。

三、XXX美好鄉村汙水處理對策建議

1、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建設鎮村汙水處理設施

針對我鎮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佈散,經濟狀況各異等特點,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方案的規劃,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既要結合各農村特點,兼顧農村之間較大的差異性,又要考慮到城市與鄉村發展的非均衡性與高度關聯性,強調城鄉發展的整體性、互補性和協同性,合理建設鎮村汙水處理設施。 首先應當確定其生活汙水的處置方式採用分散型、集中型或是分散型與集中型的有機結合。若為集中型處理,則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道收集系統。對於少數鎮周邊村,距離汙水管網較近的,即可納入

城市排水體系統一處理。即村莊內所有農戶汙水經汙水管道集中收集後,統一接入鄰近汙水管網,利用城鎮汙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村莊汙水,達到投資省、施工週期短、見效快、統一管理方便等效果。對於其他大多數行政村,應從資源化利用角度出發,採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合理的處理方法,儘量減少基礎投入和處理成本,有效提高汙水資源利用率。如對佈局分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複雜、汙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莊,可採取分散處理模式,即將農戶汙水按照分割槽進行收集,以稍大的村莊或鄰近村莊的聯合為宜,每個區域汙水單獨處理,採用中小型汙水處理裝置或自然處理等形式處理村莊汙水,以達到佈局靈活、施工簡單、管理方便、出水水質有保障等效果。而對村莊佈局相對密集、規模較大、經濟條件好、鎮村企業或旅遊業發達、處於水源保護區內的單村或聯村可採取集中處理模式,即對所有農戶產生的汙水進行集中收集,統一建設處理設施,統一處理村莊全部汙水。

2、就地處理,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秉著“投資節省、技術成熟、工藝簡便、執行成本低、執行過程簡便、便於維護保養、符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的原則,農村生活汙水要以就地處理為重點,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根據我鎮經濟發展狀況和地形特點,參考省內外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經驗,生態淨化沼氣處理、地埋式無動力厭氧處理、厭氧與人工溼地聯合處理、利用管道密封厭氧處理等技術。其具有就地處理及排放,排汙管網費用省,執行費用低(基本為零),不需專人管理,不耗能,不佔地,投資分散,資金易於籌集等特點。更重要的是,處理後出水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可以

《農村汙水處理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