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報告/列表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態實習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1

實習時間:20xx-5-25——5-26

實習地點:教學樓C310、膠南小珠山

實習目的

1、觀看科教片,瞭解海洋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知識。

2、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實習地生態環境進行考察,掌握實習地生態環境結構的成因及其發展。

3、瞭解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規律。

4、培養野外綜合觀察能力,培養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實習內容

一、觀看《滄海浮生記》、《熱帶雨林無限生機》兩部科教紀錄片

通過觀看這兩部科教片,我瞭解到了關於海洋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更豐富的知識。

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變化。海洋生態系統的破環,一般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變化,二是來自人類的活動。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是人類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惡化的一個訊號,這一趨勢目前還在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其影響固然直接危及當代人的利益,但更為主要的是對後代人未來持續發展的積累性後果。因此,只有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真正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森林生態系統分佈在溼潤或較溼潤的地區,其主要特點是動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複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穩定的狀態。它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業產品,而且在維持生物圈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森林生態系統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同樣,我們必須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造福子孫後代。

二、小珠山實地考察

1、小珠山簡介

小珠山,位於靈山衛鎮西北部,西越隱珠東北,北跨黃島區辛安西南,總面積35平方公里,主峰大頂海拔724米,是青島膠南市境內最高點。

小珠山屬嶗山山系,為燕山期形成的花崗岩山地,整個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3公里,寬約8公里,總面積約為104平方公里,位於柳花泊街道辦事處轄區40平方公里,境內有名稱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餘座,主峰大頂海拔724.90米。

小珠山多生長溫帶闊葉落葉林,為次生林。落葉闊葉林的結構簡單,可明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它是溫帶和暖溫帶的頂極群落。它在沒有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的情況下處於穩定狀態。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凡排水良好地段的植物群落經各種演替系列,其最後階段都是落葉闊葉林。

小珠山上草木蔥鬱,樹木品種繁多,稀有樹種隨處可見,山地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分佈有櫻桃、撒刺槐、黑松等落葉喬木樹種,形成比較典型的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

2、實習筆記及感想

5月26日,天氣格外晴朗,按照實習課的安排,我專業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膠南小珠山進行了為期一天的環境生態學實習課。

當我們乘坐的大巴車駛進通往山中的泥土路上時,我刻意留意著窗外的景象。也許是山下較為平坦的地方有幾個小村落的緣故吧,但凡能夠利用的土地,村民們都種上了小麥、花生、大豆、土豆以及各種蔬菜作物等,很顯然這是開荒以後的結果。當我在考慮這樣會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或引發其他生態問題的時候,我欣喜地發現幾乎在每一塊耕作地,哪怕是很小的一塊土地,周圍總會有十幾棵或者幾棵喬樹木以及一些雜草。我想,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吧。

然而,再往前行駛了一段距離,車窗外還是出現了一些我不願看到的景象。那彷彿是一個採石場,大片的裸露的岩石和破碎的石塊堆砌,幾乎成了不毛之地。下方有一水塘,有明顯人工修建的痕跡,仔細看來,湖水實在談不上清澈,反倒有些渾濁,區域性甚至出現了富營養化的跡象,湖面漂浮著不少綠藻,像這樣就是明顯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汙染的情形了。出現如此的狀況,或許是利益的驅使,或許是政府規劃的問題,這不得而知,不過我還是希望有關部門採取相應的合理的措施,儘量改變這一現狀,努力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顛簸了一段泥土小路,我們的大巴終於駛入了實習的最終目的地——小珠山古月山莊風景區。老師事先聯絡好的景區工作人員接待了我們。

站在山腳下,大家都忍不住先總覽一下眼前小珠山的風采。山不是很高,但比較陡峭,山體鬱鬱蔥蔥,但也能看到幾處裸露的岩石。此時大家都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往山上爬了。

隨後在柴老師的講解下,我瞭解到了小珠山的成因、走向、氣候、植被豐富度等基本情況,並瞭解到在人類活動的干擾下,不可避免地就會對小珠山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人們還是在積極的對其進行保護的。

在柴老師幾次叮嚀了大家的人身安全問題,要求同學們在登山過程中注意觀察植被的分佈變化情況後,我們沿著狹窄的山路開始攀登了。

作為班長,我有責任監督保護同學們的安全,正因如此,老師也要求我跟在大部隊的最後面防止同學掉隊。剛開始在山麓地段,經過老師的指點,我觀察到此處的植被極為豐富。有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還有各種各樣的草本植物,都生長的非常茂盛,由於該地氣候比較乾旱的原因,我沒有看到像原始森林底層的苔蘚植物,不過這已經很豐富了。

一邊攀爬,一邊觀察,同學們也都不斷的討論著。山路越來越陡,越來越窄,大約到了半山腰的位置,我們停下來休息,從那個角度望下去視野是那麼的開闊,大片大片的蔥綠,還點綴著幾個村落的紅瓦房,感覺美極了。可是我沒有一直陶醉於這美好的景色之中,此時我注意到在這裡高大的喬木少了很多,而較為低矮的灌木佔據了絕大的空間。另外,在這些灌木叢中,爬滿了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藤蔓植物,這便屬於生態學上所說的層間植物了,是林內的藤本,附生、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它們不能形成單獨的植物層,而是分散依附於其他層次之中。這時,植被分佈的垂直結構就體現出來了。

沿途,柴老師時不時發現一些生態學方面的問題並細心地為我們講解,聯絡課本知識使我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些可能在課本上理解不了的東西,通過實地考察及老師的講解大家就更加明白了,也使同學們提高了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增強了同學們的實地考察能力。可見,想要認真掌握一門知識,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和書本知識,還必須要通過實踐和考察來鞏固和完善所學的知識啊。

我們在險要的山路上吃了自備的午餐,補充了足夠的能量後,我們一鼓作氣終於登上了我們所能達到的最高處。此時大家都停下來,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爬山的過程很苦很累,可是當到達了山的頂峰時就會頓時產生一種已經把整座山征服了的感覺,瞭望著周圍的一切,彷彿自己成了世界的主宰者。感慨過後,我仍舊觀察了一下身邊的植被,幾乎在山的頂端了,這裡已很難覓到很高大的樹木了,都是些叢生的雜草和灌木叢。當然,由於小珠山本身海拔不高的原因,這裡與山腰處的分層現象並不太明顯。

大家停留一段時間以後,便沿著另一條山路下山了。下山的速度遠比上山時快得多,大家說笑著,不知不覺就回到了山下。登山前大家未來得及玩的吊橋等配套遊樂設施,此時把所有人都吸引過去了。在這裡,大家都忘記了疲憊,盡情的玩耍著。

到了跟小珠山說再見的時候了,我們集體合影留念以後,便登上了返回學校的大巴車。

這次小珠山之行,我看到了小珠山秀美的景色,體味到了小珠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想我們必須好好珍惜它,合理利用它,特別是作為學習環境科學專業的我們,更應該而且有責任去引導大家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努力尋找解決生態環境汙染和破壞的方法,使我們的地球永葆青春。

一天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感悟到很多,不僅學到了更多更生動的專業方面的知識,提高了野外考察能力,體會到了同學們之間那種團結一致互幫互愛的集體主義精神,而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窮奧妙,激發了我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我要說,這次實習,我滿載而歸!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2

1實習目的

1.1熟悉各種生態條件下的生態系統、植被的型別及其特點、群落的物理結構;

1.2熟悉不同生態系統群落的生物結構(包括組成、關鍵種、優勢種等方面的資訊);

1.3實地瞭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的相互關係);

1.4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現象,瞭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結構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特徵;

1.5實地瞭解旅遊、居住生活等人為因素對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擾,探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模式。

2、實習內容

2.1黃土高原生態實習

2.1.1黃土高原地理特徵

黃土高原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乾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6mm,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線為界,西北部為乾旱區,中部為半乾旱區,東南部為半溼潤區。

2.1.2植被分佈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佈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東部、南部的黃龍山、子午嶺、呂梁山、霍山、渭北塬分佈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葉林(如油松、白皮松、華北落葉松、樺樹、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晉中、陝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為半乾旱草原帶。其中綏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區植物有灌木繡線菊、酸棗、荊條、刺李、鐵桿蒿,再向北,則以沙棘、錦雞兒等耐旱灌木為主。

西北部部分地區地貌逐漸向沙漠演變,以荒漠草原為主。

2.1.3黃土高原自然植被分佈特徵

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徵。史前時期,黃土高原在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發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黃土高原樑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為主。根據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的面積估算,史前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不超過50%。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必須按照植被的自然分佈規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自然植被為森林的區域,恢復森林植被,在草原區域恢復草原植被

2.1.4黃土高原植被保護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鑑於黃土高原植被建設重點的高位黃土坡地,目前尚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穩定人工林草建設的例項及相關營造技術,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現階段應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嶺生態實習

2.2.1秦嶺地理特徵

秦嶺山坡南緩北陡。南坡長100—130公里,群山毗連,峰巒重疊,河流源遠流長。北坡因是大斷層,山勢陡峭,形成千崖競秀的壁立山峰,總坡長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溫和,窄狹的穀道兩旁稻寂茁壯,田園似綿,山上綠樹成蔭。秦嶺山勢雄偉,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陝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峰海拔為2,400米,太白山主峰為3,767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田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後,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嶺自然特徵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物件朱䴉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2.2.3秦嶺的植被動物

太白山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物件朱䴉和黑鸛。在秦嶺的高山密林裡,還藏匿著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蝟、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群。

2.2.4秦嶺植被地帶性

秦嶺植被景觀概況植被分佈能綜合反映自然地理條件的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平地上表現為水平地帶性,山地上表現為垂直地帶性。秦嶺由於地勢高,造成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植被景觀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溫帶型別,南坡則多北亞熱帶常綠闊葉的成分,是我國華北、華中、唐古特及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交匯區,具有多種區系成分並存的豐富多樣性,因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複雜性的特點。

2.2.5秦嶺植被垂直分佈特徵

秦嶺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秦嶺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屬於鈣質土(次生砂質黃土)植被--山麓:溫帶落葉闊葉林--林草混交帶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質.;秦嶺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於丘陵地區,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綠闊葉林帶,土壤為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紫色土).,土壤型別垂直分佈的垂直變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觀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來的植物群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火山爆發,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個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上或原來存在植被,但後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過程:發生於乾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岩→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發生於水域裡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裡,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溼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樣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樣地,即樣方一,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

植物樣本的採集與標本製作

喬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帶有莖葉的植物樣本,草本植物需要採集帶有根莖葉的樣本,繫上標籤(與該物種的登記序號是相對應的)後,儘量將所有的葉子都展開夾在標本紙中,用標本夾蓋好。

錄物種數、各物種出現的株數以及各物種的詳細情況

喬木植物需記錄植物的名稱高度、胸徑、冠徑、等;灌木植物需記錄名稱、

高度、冠徑、胸徑、枝數等;草本植物需記錄名稱、叢數、高度、胸徑等。

1、邊量取另一個1x1m的樣地,即樣方二,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重複1中步驟。

2、取1x2m、2x2m、2x4m等樣方。重複以上步驟。樣方大小及打樣方順序

針對不同的群落型別,巢式樣方法起始面積和麵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

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進行了對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綜合實習。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植被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形地貌的變化而呈現的水平及垂直變化。黃土高原海拔大約在1000~20xx米之間,黃土層厚度達100米左右。由於黃土質地疏鬆,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歷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所以植被分佈也就以從森林植被逐漸向草原植被演變。而秦嶺山脈氣候溫和、降雨集中,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在秦嶺植被分佈主要以常綠闊葉林帶、溫帶闊葉林帶和高山草甸為主。

通過實習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由於黃土高原在各種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土質疏鬆,植被稀疏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蝕黃土高原的同時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洪澇災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現象作鬥爭,不僅成為改變黃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黃河的一個基本問題。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3

1實習概況:

1.1實習目的:

增進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的感性認識,發現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並能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於實踐。

1.2實習時間以及內容:

時間:XX年4月5日

路線:從北大地學樓出發,沿著燕南園,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到蔚秀園,穿過承澤園到海淀公園,經六郎莊,直至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到萬壽山北坡。沿途觀察當地的建築,植被,動物,土地以及人的活動,並向遇到的人展開一些調查,獲取到一些有用的資訊。

1.3實習效果和教訓:

1.3.1實習效果:

總結實習的所得,實習的主要目的都達到了。這次實習使我對於城市中人與環境,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有了感性的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因此使得自己以後思考問題能站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

1.3.2實習教訓:

但由於是第一次實習,實習經驗還不是很足,特別是到了頤和園後,由於頤和園的秀麗風光並且有些累了,有些放鬆,所以遺漏了許多細節,使得這次實習並不是很圓滿。同時這個教訓也應該謹記,爭取在下次實習時能做得更好!

2實習記錄

本部分將以路線和我所見所聞為線索,詳細的概括在實習中所見到的各個方面。

2.1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的“世外桃源”,我們去時正好是在春天“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時候,燕南園一片綠色。其中的樓房大都建於50年代,帶有西方建築的風格。在一個垃圾周圍,我們看到了一種叫做車前草的耐踐踏的植物。在燕南園裡我還看到了一片在這嘈雜的城市中難以見到的一片綠地,裡面自然生長著的植物,說得出名的說不出得名的大概有十多種,這與我們在公園中所見到的人工的單一的草坪是截然不同的。而在這綠地中我還同時看到了蚯蚓糞。在園中,我訪問了一位正在修剪樹枝的女士。當問及對住在燕南園的感受時,她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她說到:“這麼好的地方,有這麼多的古樹,這麼多的植物,有時候還有許多小鳥,在哪找的到?!”同時她還表示在燕南與別墅中,她願意選擇燕南。也許別墅中也會有樹,然而她認為那裡的環境過於人工化遠不及燕南的自然環境舒服。在離開燕南的時候,我回頭看到這處於一片碧綠的樓房中有些的牆壁上爬滿了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與這古香古色的建築形成了對照,給人以一種古樸之感,這的確是一個“世外桃源”!

2.2靜園及其附近:

靜園的草還帶有些黃色,靜園原來是一片蘋果園,因為修蓋新圖書館而將這蘋果園該成現在的樣子,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地方。然而不知道什麼原因,靜園中的人並不多,不大的靜園反而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靜園後面的園子到是已經呈現出一片綠色,高大的雪松形成一片綠蔭,給人一種與靜園不同的感覺。然而很遺憾的是,由於是人工草坪所以不許踐踏。在南北閣的屋簷下,我們發現了小鳥以及它們所築造的窩。

2.3未名湖及其附近:

從靜園出來,我們沿著小山坡間的路到未名湖。這條路很安靜,偶爾可以看到一兩個人在這靜謐的山坡上大樹下看書。未名湖邊的柳樹已經發芽,隨風飄舞,給人以“楊柳依依”之美感。粉紅的桃樹也已經開花,夾雜於萬綠之中。在未名湖旁,老師帶我們去看了在翻尾石魚旁邊的一塊小沙灘,沙灘上有著許多小草,中間有一條路。這個沙灘與翻尾石魚連成一體,是未名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老師告訴我們小沙灘上原有一塊介紹翻尾石魚的碑,是後來才移到沙灘前面。

2.4蔚秀園:

我們從西門出直接進入蔚秀園。進入蔚秀園,我看到的是有些蕭條的景色,還有一個充滿髒水的河,河邊有些野草。在這小河旁邊,我訪問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訴我,她還是喜歡住在這裡面,雖然水很臭。在臭河的一邊,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的小山包,上面有一個亭子。走上小山包,便看到了一幅在城市中及其難見到的畫面,一群老太太在剪野菜,還有兩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亭子中是一對情侶在看書。此時大概已經9點半,太陽已經有些大了,然而,由於山包上的大樹遮擋了陽光,使得這裡成為了一個極好的乘涼之地。那兩個小男孩告訴我,他們覺得挖野菜挺好玩的,覺得住在這裡面有這麼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小山包,他們玩的東西玩的花樣比其他人更為豐富。當我走近這些老太太時,卻詫異地發現她們竟然是將這些野菜連根拔起,而她們並不認為這會對這小山包造成破壞。而矛盾的是,這些老太太告訴我們她們都很喜歡這個天然的而非人工的小山。

2.5萬泉文化公園:

進入萬泉文化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型兒童遊樂場以及其後的一片草地。因為是週末,玩的小朋友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對帶著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經常帶他們的孩子來這玩,因為這視野開闊,空間大,空氣新鮮,而他們更為喜歡帶孩子在草地上玩,因為遊樂場的器械容易使孩子摔傷,而他們的孩子也更喜歡在草地上玩。但讓他們不滿意的是,廣場中的樹太少了,亭子也很少,在夏天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乘涼的地方。告別了快樂的一家子,我卻發現在離他們不遠處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請勿踐踏”四個大字。

接著,我到了公園的廣場。從上向下望,廣場並非很大,有著不少人在廣場中滑冰。廣場中央有一個噴水池但並不噴水。在廣場的左邊,設計師們刻意擱置了一些橫放或者豎放的大石柱,讓我覺得有些冷峻,石柱上坐著一些老人,其中有的用書遮擋著太陽。在廣場的周邊,等距放置著一些美觀的圓球,廣場的外圍有著一弧形的比廣場地面略低的“河道”,但其中並沒有水。我訪問了一對坐在廣場右邊的老年夫婦,他們覺得這個廣場樹太少,以致於沒有一個乘涼納蔭的地方。在提及有人在草地上玩耍時他們認為那些在草地上玩耍的人素質太低,既然已經是不允許了,就不應該這樣做;這種不遵守公共道德,應該給予指責。這個回答讓我感到很驚訝。

2.6到頤和園的途中:

途中,我看到的是一幅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象。這裡的建築沒有了城市的現代化和整潔,有些凌亂,骯髒,帶有些鄉土氣息,應該是處於城鄉過度帶。同時還看到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老師告訴我們這裡原來是著名的京西稻區。後來因為北京缺水,而農業又是耗水最大的使用者,所以將農田除去了,而代之以正在建設的綠化隔離帶。

2.7頤和園:

在頤和園南如意門前,昆玉河的兩旁是用水泥鑄成的堤壩,看起來很乾淨,然而卻沒有了河流的彎曲美和自然美。在橋上,我們訪問了一對中年夫婦,他們告訴我原來昆玉河的兩岸是自然的河堤,但是由於沒人管理,很髒,而現在好多了,如果以前也有人管理的話,也如現在一樣乾淨的話,他們還是更喜歡以前自然的河堤,有著自然美,不象現在顯的有些生硬。

頤和園中有條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的。在西堤旁的湖中,我看到湖水有些兒髒,似乎是被汙染了。然而走近一看,才發現,那不是汙染物,而是湖旁大樹落下的枯枝敗葉堆積而成。這枯枝敗葉,對怎個湖泊生態系統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呢?這樣堆積究竟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呢?

順著西堤向前走,在老師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昆明湖旁的溼地,據老師講解,這片溼地是有蘆葦和茭白所構成,生物產量很高,對淨化水質起著關鍵的作用。溼地是否還有其他的作用呢?

最後的`一站是萬壽山。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幾百年前的保持水土的工程。這兒的山並非如其他一般呈一坡狀,而是一層一層的呈階梯狀,感覺有點象梯田。這樣做加強了雨水下滲,減緩了沙下流的速度,從而使得山坡上的水土得以有效的保持。在山的另一邊,我們看到了側柏。側柏適應於鹼性環境,耐乾旱,能夠自己生長無須人工管理,然而現在由於人工的干預,已經使的它的生長受到影響。

3討論與分析:

本部分將對2中所描述的情況和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1人對自然的需求: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有著一種親近自然的本性,這些自然環境帶給人的愉悅之情是那些人工環境所不能替代的。環境心理學家們認為,“對自然環境的美好體驗可以減輕人們的精神壓力,產生一種美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體驗”,因此在2.1部分對燕南園的採訪中,如我們所料,被採訪的女士對燕南園感到很滿意。而作為修建於50年代的燕南園,生活條件並不如條件極為現代化的公寓,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正是因為燕南園有著極其好的自然環境,有著讓人心曠神怡的綠色,和悅耳的鳥鳴。而同樣在萬泉河文化公園,喜愛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也正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這自然的綠對人所產生的吸引力。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公園竟然剝奪的孩子的這種權利,在草地上打出了“請勿踐踏”的牌子。2.2中的靜園後的草地也是不許踐踏的.也許,設計師們是出於保護植物的目的,才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