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愛好/列表

北宋官窯瓷器的特點是什麼

北宋官窯自1107年在京師開封設定,直“靖康之難”後開封淪陷,該窯存世的燒造時間不過十餘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因此鑑定北宋官窯瓷是中國陶瓷業的一道難題。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北宋官窯瓷器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北宋官窯瓷器的特點是什麼
  北宋官窯瓷器的特點

北宋官窯瓷的器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類、二是文房用具類。禮器類,主要是嚴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禮器”的主導思想和觀點,嚴格按照《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以仿古代青銅器為主,使其件件有典,達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藝術境界。

禮器類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爐、觚、簋等非民間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類主要為筆筒、筆洗、筆架、水盂、水注等,筆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釘壽桃、炫紋、獸頭、等。

多種樣式。真正符合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北宋官窯瓷將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驚歎的藝術高度。

北宋官窯瓷在原料選用上可以說是極其講究和奢華,優質的原材料,要經過四季的風吹日晒,雨水、冰雪的浸潤,到了春季自然軟化,碾磨粉碎、過篩成粉、水積池澄,從中提煉瓷泥,反覆揉搓,使之化為“繞指柔棉”。另外,還選用了上乘的翡翠、瑪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質淳厚均潤,肥若堆脂,純淨如水,瑩潤如玉,真正達到了“潤、蓄、雅、淨”的效果。

北宋官窯瓷器的造型,古樸渾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協調,曲線優美,形態恰到好處,多一分顯肥;少一分則瘦,高一分顯莽;矮一分則墩。北宋官窯瓷無不表現出宋徽宗的審美境界和文人氣質,這是歷朝歷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窯瓷無精美的雕飾和豔麗的塗繪,唯以簡單精煉的造型及夢幻般的釉色,浸俏著自然開裂的紋片,讓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來自藝術,而創造藝術的人一定秉承著至高無上的追求。

北宋官窯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愛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窯變出深淺不同的青綠釉色,把青瓷所能表達的顏色完美的表現出來。不但彰顯著閒散淡遠的自然美,又韻含中庸、溫和的中國傳統文化儒教思想。

北宋官窯瓷開片裂紋極富有神祕感,冷熱膨脹後受力不一,裂紋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更重要的是所裂紋路還有層次感,最多開裂層可達七層之多。所開裂紋是由最外層及表層開始裂,大片裂紋即“龜背紋”是器物遇冷後產生的,由於外部環境的關係,膨炸的同時,渾濁的窯煙熗色入內形成人們所說的'“鐵線”。所謂的“金絲”,則是器物出窯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的。細小的開裂紋路呈黃色,那是多年氧化的表現。注意觀察:“金絲是圍繞著鐵線展開 的”。這就是北宋官窯的特點之一“金絲鐵線”。器物通身盛開,體現著一種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美。

北宋官窯所選用的瓷土含鐵量很高,這種含鐵量高的胎體,遇到高溫燒造時,器物的露胎處會形成一種黑紫的顏色,很像刷上的護胎釉,器物的口沿處施釉燒造過程中微有下垂,致使內胎外露,產生出“紫口”特徵。而足底無釉處則成為黑紅色表層,稱之為“鐵足”。因此,“紫口鐵足”,是北宋官窯瓷的典型特徵。

北宋官窯瓷,胎質細膩,胎體厚重,施釉層多,顯得釉肥胎厚,有垂釉現象,刀修圈足不是那麼精細,很像不規則的泥鰍背。

北宋官窯瓷的更重要的特徵,也是人們鑑別北宋官窯瓷的法寶:即器物本身燒造時,堆積成很多乳沫狀的氣泡,有的氣泡破了,形成了空洞,經過長期自然氧化,特別是經過八九百年的自然氧化後,用五十倍的放大鏡發現破了的氣泡空洞內是黑褐色的焦狀體。而形成這種焦狀態的自然氧化過程最少也得五百年以上。而明清兩朝所仿製的宋官瓷的死亡氣泡空洞,則是淺黃色的狀態。那麼,我得出一個結論:“時間越長,死亡氣泡內的自然氧化顏色越深這是誰也仿造不了的”。

  北宋官窯的總體藝術特徵

北宋官瓷外觀的總體藝術特徵可概括為: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樸無華,不獨無什麼精美雕飾和裝飾,也更無什麼豔彩塗繪,其完全憑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紋片之美抵達其冰清玉潔、神韻天成的美學境界。清乾隆帝為北宋官瓷所賦詩句 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 摩挲真是樸之樸,詠歎仍非觚不觚。 合贈何人合長吉,簪花得句負奚奴。

  北宋官窯瓷器

器形

北宋官瓷當時作為國家禮器的創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銅器為主,是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也即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作品件件有典,稟賦深義,加上徽宗本人藝術王者的身份和愛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主要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與徽宗個人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徽宗個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為“文房四寶”,其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系列,主要在於北宋官瓷筆洗的造型千變萬化,計有直口、荷口、葵口、壽桃、弦紋、獸頭、獸耳等多種樣式,器形可謂琳琅滿目,無有窮盡,充分體現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創造。

釉色

北宋官瓷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紋裂之俏,去追求藝術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見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釉色,且以粉青為上。明學者高濂在其《燕閒清賞箋》中言:“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緒三十四年開始編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辭源》第二冊“官窯”欄也道:“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大觀間京師置窯燒瓷。胎骨有白、灰、紅之分。其土取自汴東陽翟,淘煉極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綠。粉青為上,淡白次之”。

釉質

由於北宋官瓷在原料選用、色調調配上甚為講究,尤其在原料選用上,可以說是窮其奢華,不惜代價,新增有品質上乘的翡翠、瑪瑙等玉粉入釉,這也自然成為注重燒製成本的民間窯口和其它窯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燒製過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窯對汝窯的支燒法加以改進,增添了墊、支墊結合的燒法,器物受力更均勻,使得胎骨也更堅挺,從而為釉質更趨淳厚、勻潤創造了條件,真正達到了肥若堆脂,撫之如緞似玉的,攥之彷彿出油的藝術效果。

開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開片,得益於其獨到的工藝,所開片紋極富節奏感,如水波粼粼,晶瑩剔透,開片不僅流暢,且小器也可開龜背大片,紋如鱔血,產生出令人驚歎的紋裂美。開片本是由於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窯瓷卻慧眼識珠,利用這一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同時利用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嚴格地說,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一種材質之美,是一種本質的美。也有學者認為北宋官瓷的鱔血紋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閒清賞箋》中就說“(官瓷)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紫口鐵足”

TAG標籤:北宋 官窯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