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

當前位置 /首頁/出國留學/中外合作/列表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

中外合作辦學涉及“中外”,重在“合作”,具有許多特殊性和複雜性。運用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理論,認識和處理好三者基本關係這一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堅持上述基本原則,才能抓住發展的主要矛盾,破解發展難題,把握髮展大局。下面來和小編一起看看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吧!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

  一、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是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新階段的重大關係。

處理好這一基本關係,不僅是現實的需要,也具備了現實的可能。下面來和小編具體看看中外合外合作辦學現狀吧!

(一)規模、質量、效益三者基本關係需要理論引領

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理論的提出,是主動迴應社會關切,推動實踐發展的需要。中外合作辦學要提質增效,數量是不是就不發展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總體規模多大,發展速度多快,才叫“適度”?一個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應有多大規模,才足以推動學校自身的國際化發展?一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專案的招生數到底多大才合適?如何克服和消除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過程中的“質量頑症”?如何理解和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對高校學科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示範、輻射作用,給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專案在學校工作中應有的地位?這些問題,不僅社會關心,作為合作辦學主體的中外教育機構更是關注有加。

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理論的提出,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需要。中外合作辦學主流話語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家長、學生選擇的迷茫,導致不法分子趁虛而入,導致中外合作辦學在跨國教育中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例如,一些媒體由於缺乏常識或由於利益驅動,對中外合作辦學做出不實報道、虛假報道,嚴重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

(二)合作辦學學發展新階段不能迴避的重大問題

以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佈為起點,中外合作辦學進入質量提升新階段。這個判斷,是於2015年11月9-11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的理論判斷。這次年會閉幕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教育部簡報》直接以“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進入質量提升新階段”為題,肯定了年會這一理論成果。

筆者所在研究機構完成的《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報告(2010-2015年)》認為,5年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這方面的進展是主要的,應充分肯定。

同時應該看到,由於中外合作辦學自身的極端複雜性,其質量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著力研究、解決的問題。調研表明,近幾年中外合作辦學數量逐步增加的同時,質量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個別地方和單位存在辦學目標不端正,片面逐利傾向、辦學整體質量不高等問題。在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已有相當發展的同時,質量問題更加突出地顯現出來。綜觀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多與中外合作辦學的規模、質量、效益有關。

  二、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的理論框架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外合作辦學應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的理論框架是:適度規模是基礎,創新質量是關鍵,提高效益是目標。

(一)適度規模是基礎

沒有一定的規模,難有質量,也不會有效益。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規模來之不易,值得珍惜。規模太大,發展過快,很難顧及質量和效益。規模大了,如果不注重質量和效益,還可能出現規模越大質量、效益越差的'“負面效應”。

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應“適度”超前。確定這個“度”要“頂天立地”。一是站位要高,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外合作辦學基本規律,與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家大局相適應;二是要根據一個地方、一個學校的實際,有需要,有條件再辦。超前,是由於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和滯後性。要著眼於長遠,實現高質量、有效益的規模發展。從全域性上看,政策創新應著眼於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建立規模穩定增長新機制。

(二)創新質量是關鍵

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發展的底線保證。把質量穩住,並有所創新,有所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規模才能穩步增長,效益才能不斷提高;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效益的原發資源,質量的高低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效益的發揮程度。

2010-2015年,教育部完成了對26個國家、11個學科100多個專業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含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專案的評估,接受評估的機構和專案共計587個,其中19個被評為不合格,79個在自評階段主動退出辦學。通過評估等措施逐步建立引退機制,為中外合作辦學創新質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提高效益是目標

中外合作辦學效益的高低反映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水平。效益不斷提高是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反之,如果效益低下,中外合作辦學就無法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沒有一定的發展質量,中外合作辦學的效益難以發揮;反過來,效益提高了,有利於促進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

中外合作辦學的效益,既受規模、質量的影響,也受管理者和辦學者發展觀的影響。從經濟效益和短期效益看,規模越大,效益就越好;而質量和效益卻不同,確保質量可能會引起經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降低,犧牲質量則可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短期效益。這是一些辦學者不顧質量的根本原因。中外合作辦學不僅要看經濟效益和短期效益,還要重視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作為公益性事業,中外合作辦學應把社會效益、長遠效益放在首位。從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看,中外合作辦學的效益主要體現在:1.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2.促進高等學校專業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3.促進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4.服務我國大國外交戰略和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例如,溫州肯恩大學等中美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推動了中美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高效執行。

  三、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關係理論的應用

應堅持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一)找準結合點原則

這個結合點就是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接受高質量國際化教育的需求,依法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2010年8月27日,筆者在《人民日報》發表理論文章指出,中外合作辦學必須適應和服務於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是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

(二)明確政策界限原則

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教育涉外辦學形式有16種;中外合作辦學是其中的一種,是法規政策體系最完備、社會效益最明顯的一種涉外辦學形式正因為中外合作辦學被戴上了這樣的光環,有人就故意混淆,如把一般校際交流專案美其名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新形式”;一些留學預科、學分互認、校際交流專案一旦出現了問題,有人就把這口“黑鍋”扣到中外合作辦學頭上。

(三)突出發展重點原則

要及時準確把握中外合作辦學規模、質量、效益的動態發展,密切關注社會需要、生源情況變化等。要“重點圍繞國家急需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類專業建設,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全面提升合作辦學質量”。

(四)把握准入標準原則

只有堅持標準,才能穩定規模,確保質量和效益。要發揮標準對質量、效益的引領作用。在中外合作辦學初期,“連鎖店”辦學現象的產生有其歷史原因;在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新階段,這一現象則已不合時宜。對外方高校來華合作的資質標準和教師標準,應單獨研究和制定。

(五)允許差別化探索原則

中外合作辦學的規模發展也好,提質增效也好,離不開特色。一些地方和學校把“特色辦學”放在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規劃裡的做法很值得提倡。

TAG標籤:中外合作 辦學 #